摩托车上街考验公共机构公信力

   2012-10-18 东莞日报3150
核心提示:日前在常平召开的全市推进治摩工作现场会释放出消息,决定从本月起到年底,集中3个月时间开展冬季攻势专项行动,以阻止摩托车的

日前在常平召开的全市推进“治摩”工作现场会释放出消息,决定从本月起到年底,集中3个月时间开展“冬季”攻势专项行动,以阻止摩托车的复燃之势,坚持把再次抬头的飞车抢夺犯罪和交通事故频发的势头打压下去,以提升市民出行的安全感,提升城市的文明形象。

大会在分析禁摩形势不容乐观的原因时,认为摩托车违法行为反弹,主要是因为一些干部可能存在一种思想误区,误以为市委市政府换届了,领导提得少了,会议开得少了,“治摩”就可以放一放了。把“治摩”当作是领导要办的事,把履行职责等同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持有这样的想法,表明在公共机构里边,有一部分人的工作观已然游离出为人民服务的范围,偏离自身的职业要求,视自己为被操控的“传声筒”和“橡皮人”,上级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上级不发指示,就失去了工作的目标与动力。此种思想误区的存在,使得公共机构当中,滋生了相当程度的投机气息和游击作风。此种作风,正是懒政和怠政滋长的温床。

“治摩”不是哪个上级定调要做的事,而是由这个城市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治摩”缺少坚定性与连续性,整个城市都会沦为受伤者,而首当其冲就是公共机构公信力的蒙尘。街头摩托车的风驰电掣,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公共机构工作中的许多短板。

首先,公务员队伍有选择性地“执法”而非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让城市市民对公共政策出台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同时,也开始对公务员队伍的专业精神和敬业精神提出质疑。城市的每一次审视和直面,公共机构和公务人员的正面形象都会有所打折。这种局面,于公共机构而言,恰巧就是不可承受之重。毕竟,信任之于公共机构而言,不单比黄金更重要,那简直就是公权的命根子。

其次,摩托车的大街巡游也在提醒着公共机构,“治摩”之后的公交需求并没有安排到位,民众大量的出行并没有得到替代性的满足,摩托车在东莞重现江湖正是民间对这种安排不到位自行启动了解决机制。正如大江大河的每一次改道,都一定要在另一个地方重辟河道一般,不疏通需求的河道,摩托车就会一而再,再而三示威般地反弹,而“治摩”也会在这样的盲目面前,呈现坚强的长期性。

其三,摩托车上街所带来的治安形势转坏、交通事故频发的连锁反应,也让民众对公共机构的执行力和工作的系统性产生迷茫。不理解如此庞大的公共机构为何会对摩托车泛滥可能产生的后果,失去预见性和判断力,没有及时采取措施给予治理。前者之鉴,行之不远,公共机构又为何会对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没有一点记忆力?公共机构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在这样的疑问之下,必然是连连失分。

“治摩”需两手,一手得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一手得提高公共交通的强替代性。无论是哪一手,都与公共机构的公信力密切相关,深度相连。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中心
  • qqmtc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中心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2090350号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