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是来参加中国摩托艇联赛的?”司机看到记者身上的证件,打开了话匣子,“之前几年的比赛我都看过,最开始是在市中心比,那边水域有点小,这边水质更好,那个方程式摩托艇真快,真好看,我还参加过试驾,好玩得很。”
在柳州,不太热门的项目摩托艇确实有着妇孺皆知的魅力。而摩托艇带给柳州的,也是意想不到的效应。
“曾经说到去柳州,人们第一个反应是‘看汽车’,但是现在应该变成‘看摩托艇’了,据我们了解,今年有不少群众就是专门为看摩托艇比赛来柳州旅游的。”总局水上中心主任李全海说,“这是一种双赢的模式,中国摩托艇联赛是我国非奥项目的第一个联赛,今后我们也还会继续扶持。”
2012年,已举办过多次水上赛事的柳州投资5.5亿元为比赛建立了水上设施。之所以选择做水上赛事,柳州方面有自己的考虑,因为过去柳州是一个重工业城市,又曾经有过“酸雨”的污染,虽然经过多年治理已今非昔比,但是很难改变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为了改变人们对柳州的不利印象,举办水上比赛是个不错的选择。而摩托艇赛要求水质清澈无污染,对水体水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能举办水上项目比赛,证明柳州已摆脱了“污染”的帽子,而借助体育赛事宣传,显然比单纯宣传更具有说服力。
2008年,柳州第一次和摩托艇项目牵手,举办F1摩托艇世锦赛,在F1摩托艇世锦赛的带动下,人们很快就喜欢上了水上休闲的娱乐方式。现在的柳州,人们喜欢在柳江游泳,甚至在冬天也有30多支冬泳队坚持参加冬泳活动。柳江上每年还会举行全市的龙舟赛,江两岸都会围聚数万人观看。这些赛事的举办不仅吸引了本地市民的参与,活跃了群众文化和体育生活,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游人前来欣赏。借助F1摩托艇世锦赛,柳州市迅速尝到了通过体育营销城市,吸引目光、拉动产业发展的甜头。
一场亲水赛事,一场山水体验,柳州知名度飙升。仅2008年,柳州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913.53万人次,同比增长16%。
尝到甜头的柳州人紧紧抓住水上运动不放,随即又引入世界水上极速大赛(IAC)。在2010年2月的柳州市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上,市长郑俊康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水上娱乐运动之都”。2011年,柳州再次推出水上狂欢节,让水和普通百姓走得更近。2014年,当柳州已第五年和水上运动牵手时,柳州已经彻底扭转了在人们心目中的“工业城市”形象,而是一座文化之城,宜居之城。五年的努力开花结果。
柳州之所以获得成功,除了抓对了项目,也抓对了模式。柳州采用的模式是由企业来运营,社会来出资,政府来支持。由于有专业的赛事运营商(北京今日影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赛事才能更好地传播,做成精品赛事,这样政府不仅“省心”,而且效果也非常突出。就拿搭建场地来说,此次比赛水电接通后,几天运营方就搭好了赛场,节省了政府方面大量的人力物力。
一条艇带动一座城,柳州市体育局副局长吕青专对此有着很深的感悟,“水上运动有效地向全国宣传了柳州,展示了柳州的城市面貌,促进了柳州的建设发展,助推了柳州水上运动项目的普及和人才队伍的培养,提升了柳州的知名度,实现了城市发展与赛事推广的共赢。近两年,全国先后有十余个城市到柳州参观考察发展水上运动的做法和成效。”
“非奥项目的生存是个难题,柳州模式让我们感到近10年我们走的路没有错。”李全海说,“希望这种双赢的模式能继续走下去,并且开创更多的双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