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说,赛车运动对车辆的技术和发展、以至是制造商最终可形成什么样的竞争力,具有决定性意义。接下来,我们将一连几集,把这个略显抽象化的话题,作一些具体化的简述。

具体化一点去描述的话,赛车运动对产业、市场所具备的影响主要如下:

1、从技术以至是市场角度去看,赛车运动对娱乐、休闲类,强调运动性能的细分市场具有绝对性的影响;

2、对低排气量通勤类细分市场的影响相对有限、那只是因为更多地涉及到价格因素,且这一市场并不需要昂贵的配置 —— 这类车普遍不需要半热熔的高性能轮胎;

3、实验室、检测中心/认证机构属于基础的入门,赛车属于极限级的检验,当然、对象主要仍非通勤类的低排气量市场。一个重要的参考例子是,参与比赛之后做出来的 Adventure 探险车,跟不参与比赛的制造商之产品,是有着一定程度差异的;

4、一个标志性的假设是:什么设计大奖、什么最严苛的认证,都无法跟一个世界大赛的冠军,更能证明企业、产品的技术水平,营销效果则更加是天渊之别。更进一步的假设是,在 WGP 世界锦标赛或者是 WorldSBK 超级跑车世界锦标赛、EWC 世界耐力锦标赛里拿下一个分站冠军,肯定会是一个证明了中国摩托车产业技术水平的分水岭,并将在随后的日子里,带领着类似车型、走向全球的更多角落;

5、拿到一个大赛冠军,卖更多的车只是前菜,蜂涌而来的资本是另一个挑战。毕竟,卖更多的车、其效益并不见得要比技术、品牌因为一个冠军而来的溢价更高;

6、世界很大,不同地方对赛车运动的关注程度不同,那么对应通勤类主流产品的外部审美观、也会有所差异。较为明显的差异是东南亚的踏板,与几年前、中国和印度市场的踏板。或许,这里面还存在着被操控的因素,毕竟东南亚的本地摩托车企业(不含外资元素的企业/品牌),无法跟中国、印度的本地摩托车企业相提并论;

7、一台车由无数的技术细节所组成,它不会每一样都来自于赛车技术,特别是通勤类的低排气量车型。在这一领域里,赛车技术只是发挥着技术引导、进一步精细化、可靠化的作用。譬如碟式的制动系统、电子燃油喷注、TCS 牵引力电子控制,以及看不见的活塞注油孔、两侧耐磨涂层等等的设计和工艺;

8、也许赛车运动最终与通勤类的消费者没什么大的交集 —— 如果他们的骑行生涯中,基本以通勤类的低排量车型为伴。不爱 “ 鬼火 ” 的少年还可以理解,始终不粘运动车型或个性化产品,假设经济条件许可之下、仍永不升级,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情况不会很多,不管是两轮的还是四轮的。当然,一个老司机骑行生涯的尽头,往往就只是一台踏板,不管它是烧油的、或是用电的。

表面上,中国的摩托车消费市场、受赛车运动的影响非常有限。当然,这只是说表面上的,其原因是,只要跑车这一类型的产品、仍是年轻一代所追求的,那么赛车运动就会始终保持着它的地位。

下面的图片,2004 年劳动节期间举办的 FIM WEC(World Endurance Championship,世界耐力锦标赛 )珠海六小时耐力赛(资料图片)。这是公路型的世界大赛首次在中国举行,惟观众寥寥。

下面的图片,2005 年劳动节期间、首次在中国举办的 FIM WGP 世界锦标赛(资料图片)。即使是阴冷雨天之下,观众席上似乎还是多了一些看客,让人感觉本以为是一个良好的开端。